说起陶瓷,人们很容易想到唐山。作为“北方瓷都”,唐山骨质瓷填补了中国高档瓷生产的空白。 今年年初,“唐山骨质瓷”纳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。日前,在保护地范围内的丰南,北方瓷都陶瓷集团公司第二条卫生瓷生产线点火投产。
在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“双轮”驱动下,唐山陶瓷正在走向转型升级之路。
1以技术创新作为产业升级支撑点
9月1日18时,唐山陶瓷股份有限公司贴花车间,贴花工王敏将一张张薄薄的“夏威夷风情”图案纸贴到小碗上,这个近乎一毫米厚的小碗将被送到800摄氏度高温的烤花窑进行烧制。
“靠的是技术创新。”公司负责人告诉笔者,通过技术创新,6项主要理化指标中有3项达到、3项超过英国皇家御用的知名品牌道尔顿和瓦赛斯骨瓷标准,完全具备了叫响世界的能力。
笔者在采访中发现,占唐山大多数的中小型陶瓷企业,由于资金和人员的限制,研发设计投入费用很少,设计人员更少,产品缺乏自主创新,仅靠模仿而来的产品,没有自己创新的元素,其市场占有率非常低。
唐山陶瓷的出路何在?
“必须彻底改变处在‘微笑曲线’底部的现状,把标准化战略作为产业升级的新途径。”唐山市质监局副局长焦剑说,对于一个企业来说,标准是其立足之本,正所谓“一流企业卖标准、二流企业卖技术、三流企业卖产品”。
为此,唐山市质监局积极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,通过“技术专利化、专利标准化、标准国际化”的模式,加大人才培养力度,组织和引导企业加强技术标准的研制,促进自主创新与技术创新的融合,抢占产业制高点。在质监局的帮扶引导下,一批自主创新的技术标准成果走进了骨质瓷企业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,惠达、隆达等大型陶瓷企业,已从标准的追随者变为国家标准的主要参与者。
同时,唐山市质监局把检测技术服务作为产业升级的支撑点,推动企业从低端的简单生产加工转向高端的研发设计。凭借科研和技术优势,注重从检测技术服务方面着手,不断夯实产业升级的基础。着力加强公共检测技术服务平台建设。充分发挥唐山市陶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技术机构的作用,为陶瓷企业提供检测服务。帮助企业不断整改提高。针对部分陶瓷企业产品抽查不合格、自身整改又不太理想的情况,唐山市质监局对近20多家企业免费提供监督抽查“诊断式咨询服务”,通过举办整改学习班及主动上门“传帮带”等手段,安排技术人员帮助企业优化产品生产流程,改进工艺,有效提升了技术水平。
目前,唐山市有50多家陶瓷企业建立了研发中心,其中,唐山陶瓷股份有限公司和惠达集团成立了国家级技术中心,唐陶股份还建立了国内同行第一个博士后工作站。
2以品牌建设作为产业升级突破口
“重量在370至380克,底厚3.8至4厘米,起坯做到一轻、二查、三验……”9月1日,在唐山市骨质瓷有限公司生产车间,机前工王少杰手拿着一个尚未烧制的盖碗说,这是一款“东洋4·25盖碗”,还要经过24小时的1280摄氏度素烧和18小时的1080摄氏度釉烧,才能成为成品。
“一件骨质瓷大的工艺有6道,小的工艺近百道。”副总经理告诉笔者,这款骨质瓷将销往美国加州。
据了解,唐山陶瓷产品出口世界各地,但广泛存在贴牌生产或无牌生产,为他人作嫁衣裳,丰厚的利润被别人拿走。
“必须把品牌建设作为产业升级的突破口,积极帮助陶瓷企业深化品牌建设,助推唐山陶瓷产业转型升级。”唐山市质监局局长韩晓兵说,针对唐山陶瓷普遍缺乏品牌的现状,他们有针对性地将转型企业纳入名牌培育梯队,分阶段进行帮扶。
同时,以提高文化品位和艺术内涵为核心,引导企业千方百计提高产品附加值,优化产品结构,逐步形成以“中高端卫生陶瓷为先导,差异化日用骨质瓷为主体,艺术陶瓷和建筑陶瓷为两翼”的出口陶瓷产品结构;引导陶瓷产业梯队转移和产业转型升级,逐步形成以惠达、隆达等龙头企业为骨干,众多特色企业为基础的出口陶瓷产业新格局。
近年来,唐山骨质瓷先后被认定为“中华著名特产”、“中国陶瓷行业名牌”、“中国名牌”、“中国驰名商标”,产品远销欧美、东南亚、港澳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,出口率达70%。(